香港与内地本月8日实施首阶段“通关” 每日最多6万港人“北上”******
中新社香港1月5日电 (记者 刘大炜)香港特区政府5日举行记者会公布香港与内地“通关”安排。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自本月8日起实施首阶段“通关”安排,每日通过香港陆海空口岸单向北上内地的港人限额为6万人。
据悉,首阶段“通关”将开放7个口岸。其中,深圳湾、文锦渡、落马洲支线3个陆路口岸每日单向限额5万港人。港澳客轮码头、中国客运码头(即“中港码头”)2个海运口岸以及机场、港珠澳大桥则无人数限制,单向运力每日亦可有1万港人。
李家超表示,此次“通关”选择的口岸主要考虑地理位置方便香港市民前往内地,有的口岸因正在进行施工等原因空间较狭窄,故先安排运行其他口岸。特区政府将每日密切关注“通关”状况,后续人数安排会视实际运作而定。
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介绍“通关”安排细则时表示,首阶段开放的口岸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售票机制管控的机场、港珠澳大桥、港澳客轮码头和中国客运码头,由于相关设施可按本身运载能力设定最高旅客处理量,因此无需设人数限制,但使用私家车或跨境出租车经港珠澳大桥过关的司机和乘客仍需经预约前往内地。另一类为陆路口岸,即深圳湾、文锦渡和落马洲支线3个口岸将恢复旅检服务并设人数限制。
陈国基指出,在港内地居民返回内地、内地港人回港均不占用“通关”名额。但无论从香港入境内地的港人,或从内地入境香港的内地人士,都必须在出行前48小时进行新冠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才能入境。
关于广深港高铁何时开通,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表示,高铁自通车至2020年暂停运营之间时间较短,前线工作人员需要时间恢复及熟悉工作流程,故未能于8日首阶段“通关”时恢复运营。希望高铁不迟于1月15日起恢复运作;届时来往香港西九龙站至广东福田站、深圳北站、广州南站的车次亦可恢复。
至于“通关”后的检疫安排,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建议抵港人士抵港后进行连续5天的快速抗原检测,监察自身健康状况。如在香港发现确诊,须通过卫生署上报系统进行上报。
此外,特区政府于当天18时推出网上预约系统,供经深圳湾、文锦渡、落马洲支线、港珠澳大桥口岸入境内地的港人预约,其中港珠澳大桥口岸预约适用于私家车或跨境出租车司机及乘客。该系统首阶段提供1月8日至3月4日共8周的预约时段。(完)
(中共二十大·声音)华媒聚焦二十大:新语汇答时代之问 新动向许未来之期******
中新社北京10月22日电 (金旭 徐文欣)中共党代会是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风向标。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背景下,正在召开的中共二十大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华文媒体对此高度聚焦。
法国《欧洲时报》将中共二十大比作百年大党“应考”百年变局的全景答卷。其社论称,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衷,是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坚持。
报道还表示,中共二十大报告字里行间透露“开放”二字,既是对海外针对中国经济政策质疑的有力回应,也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吃下一颗“定心丸”。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众多“新语汇”中,关注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法,称其框定了中国模式的样子,也借此消除相关误解和幻想。
日本《东方新报》刊文表示,在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经济高度融合的时代,中国作为多边合作和自由贸易的重要倡导者、推动者,在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兼顾全球共同利益,将推动全球现代化的持续加速。
中共二十大带来的新动向成为华侨华人的关注点。身在海外,他们为祖(籍)国的发展欢欣鼓舞。
菲律宾《世界日报》发布社论称,海外华侨华人虽远离祖(籍)国,但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把他们和中国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共二十大报告让华侨华人对中国未来充满期待、满怀信心。
罗马尼亚《欧洲侨报》发文表示,中共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振奋人心,海外侨胞高度关注大会为中国及世界在经贸往来、和平发展、文明交流等方面带来新动能和新机遇。
葡萄牙《葡新报》发文称,中国向170多个国家的海外同胞发放“春节包”“健康包”,通过“春苗行动”协助460多万海外中国公民接种疫苗,始终把海外同胞的冷暖安危牵挂于心。外交为民,让海外同胞背后有依靠,心中有温暖。
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美国《侨报》指出,中共二十大报告结合“时”“势”之变强调反“独”促统两手抓,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既着眼于心平气和厚植民意,也掷地有声“反独”“反干涉”,展现了定力强大、情绪稳定、作为审慎、精准施策的形象。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造福台湾同胞”。香港《大公报》对此发文称,这个提法既有新意又有善意。多年来,大陆推出的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本身就是实实在在造福台湾同胞。报告进一步释放了善意,希望台湾青年与大陆青年一道携手打拼中国的未来。(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